白马驮经洛阳古刹里的文明交融

更新时间:2025-10-08 10:40:14

白马驮经:洛阳古刹里的文明交融

洛阳东郊,一座古寺静立于邙山脚下。朱红山门之上,“白马寺”三字历经风雨,犹自苍劲。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被誉为“释源”和“祖庭”的千年古刹。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西行求法。使臣在大月氏遇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遂以白马驮经,携佛东归。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自此,佛经的梵音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响起,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千年历程。

漫步寺中,恍若步入时空长廊。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沿中轴线次第展开,飞檐翘角间尽显汉传佛教建筑之美。那尊元代夹纻干漆造像的释迦牟尼佛,面容慈祥,衣纹流畅,历经七百余年仍栩栩如生。寺内碑刻林立,赵孟頫所书《洛京白马寺祖庭记》铁画银钩,述说着古寺沧桑。

最令人称奇者,乃白马寺中的异国佛殿群。20世纪末起,印度、缅甸、泰国相继在此捐建佛殿,形成“天下第一寺”内汇聚四国风格的独特景观。缅甸大金塔金光璀璨,泰国佛殿尖顶高耸,印度桑奇大塔仿建筑庄严古朴。这种文化共融,恰似当年白马驮经的现代回响。

千年弹指过,白马寺依然晨钟暮鼓。那些斑驳的古砖,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石阶,无声诉说着佛教融入中华文明的漫长历程。站在清凉台上,远望嵩岳苍茫,不禁遥想当年摄摩腾、竺法兰在此译经传法的景象。白马寺早已超越宗教场所的意义,成为文明对话的永恒见证,提醒着人们:真正伟大的文明,从来都是开放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