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留园难留(六)

更新时间:2025-10-08 10:40:08

探源:留园难“留”(六)

独秀亭,取意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

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

其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至今。

洞天一碧室,此建筑为小屋一间,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称亭。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

刘氏时此建筑即有,盛氏时称“洞天一碧”,新中国成立后曾称“石林小屋”,今已恢复原名。

静中观亭,语出唐代刘禹锡诗“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语意超尘出世。

其建筑为亭,由于二面借廊,只有一角,颇为罕见。此名刘氏时就有。

还读我书斋,语出晋代陶潜《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此处从前是书斋,建筑为楼,二重,硬山造,刘氏时称“还读馆”,盛氏时称“还读我书斋”,新中国成立后曾称“还我读书处”,现已恢复原名。

又一村,来自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亭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造,解放后新建。

“又一村”三字盛氏时即有,开始系指东面一片,即“花好月圆人寿轩”,“少风波处便为家”,属“亦吾庐”这一范围,后开辟西部,通常指西面一带。因广植梅林,并有绿杨、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故名。

小桃坞,此处多桃杏,故名。“小桃坞”建筑五开间,其前附有二个耳室,为解放后修建留园时增设。其原为草顶,后改为瓦作。现为外宾接待室。

至乐亭,出自《阴符经》“至乐性馀,至静则廉”。昔王右军生平笃嗜种果,谓“此中有至乐存焉”。

盛氏时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即袭此意,意为主人能兼永叔右军之乐,主人之乐至矣。

今果树虽无,但此处景物疏朗,使人胸怀宽畅,心情快乐。

亭为六合舍顶,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变形而成,解放后重建。

归去来兮亭,语出陶潜《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此亭为园形攒尖式。建筑在西部土山上,下临清流,借以为名。盛氏时此处为“月榭星台”,新中国成立后重建,改名“舒啸”。

鸢鱼亭,取意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名。

其建筑为水阁形式,或称“水榭”。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盛氏时即有。

八角亭,原在城内修仙巷,为宋氏园内之物,解放初修建留园时从宋宅内移入留园。

因此亭为八柱八角,没有新的题名,故通常称为“八角亭”。地址在东园一角内。

南花房为培植花木暖房,前有生产场地约三亩。盛氏时就有。

北花房在南花房北,解放后一直租给原园林职工居住。

1999年留园为整治周边环境,动迁原北花房及周边民居,改造并扩建了北花房。

改造后的北花房建在半边街一线上,沿街一排房舍为职工休息及存放农药、工具场所,房前朝南为花卉生产场地,原北花房位置则为盆景工作场地。

君履亭,其“君”,即为“君子”,为德者之称;履,《说文解字》释义,足所依也。两字合指此处为有德的君子涉足场所。

其建筑为盛氏时所建,后毁。2000年在原址上重建。其外形为方亭,单檐歇山造。亭西一片草地即“射圃”。

(以上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