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东南部,大鹏半岛的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葵涌街道,这里,山与海相拥
更新时间:2025-10-06 10:41:01
在深圳的东南部,大鹏半岛的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葵涌街道。这里,山与海相拥,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葵涌,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地方,名字充满诗意。清康熙《新安县志》首见其建圩记载,因河涌交错、水葵丰饶而得名。其行政区域名称历经多次更迭,从民国时宝安县第三区葵华乡,到新中国成立后归属的不断变化,直至2011年划归大鹏新区管辖,每一段历史都承载着葵涌的发展印记。这里是客家文化与渔民文化的交融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共同串联起葵涌的文化脉络,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葵涌还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土洋村宣告成立,这里成为了东江纵队司令部的驻地,随后还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土洋会议。东纵司令部旧址、沙鱼涌东纵北撤纪念亭及纪念公园陈列馆等红色景点,是那段波澜壮阔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漫步在这些红色遗迹中,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枪炮声和先烈们的呐喊,感受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力量。
沙鱼涌村和盐灶古村则是葵涌历史文化的另外两张名片。沙鱼涌村位于葵涌河入海口,已有500多年历史,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曾是惠州、东莞和宝安三地最大的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有“小北京”之称。这里不仅见证了东江纵队北撤的重要历史时刻,还是香港沦陷后营救茅盾、邹韬奋等人的登岸地点。如今,改造后的沙鱼涌村重现民国时期海关、码头和客家民居、街巷的原貌,成为融合客家古村文化、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和滨海生态旅游的胜地。盐灶古村地处坝光,因盐而兴,有着300多年的历史。百余栋建筑中,50余栋有价值的房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盐灶村学校、凉棚、兰氏宗祠、谢氏宗祠和众多客家特色民居得以保存,并活化成客家风俗博物馆,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当年的生活风貌和建筑特色。
葵涌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这里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属石灰岩地区,山峦连绵起伏,山间植被郁郁葱葱,空气清新宜人,宛如一个天然大氧吧。东西两条海岸线长达31.13千米,海水清澈湛蓝,沙滩细腻柔软,与周边的山峦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海滨风光。官湖村被誉为深圳的“小镰仓”,三面环山,南临大海,4.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被斑斓嶂叠的奇礁异石分成五个各具特色的海滩。在这里,你可以漫步沙滩,感受海风的轻抚;也可以坐在礁石上,静静欣赏日出日落,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玫瑰海岸旅游度假区占地约22.6万平方米,1500米长的沙滩和海边天然礁石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洁白的沙滩、湛蓝的海水、浪漫的海岸风光,使其成为婚纱拍摄的热门取景地,每一张照片都定格了幸福与浪漫的瞬间。坝光片区不仅有古银叶树群落和红树林等独特自然景观,还栖息着各种鸟类,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漫步其中,能听到鸟儿的欢唱,看到它们在林间、滩涂自由翱翔,人与自然在此完美融合。
近年来,葵涌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作为大鹏新区的行政经济中心,2024年其GDP达140.48亿元,工业增加值53亿元,增速11.8% ,经济发展态势强劲。葵涌拥有13个工业园区,“坝光—葵涌中心区”位列深圳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吸引了比亚迪、比克电池等头部企业入驻。这些企业的落户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就业,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升级。同时,葵涌积极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战略,重点打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4+1”产业集群,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除了工业,葵涌还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深挖“海洋+”旅游产品,策划体育赛事,打造多主题研学产品,探索“社区+景区”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与城市协同共进。每逢节假日,葵涌的各个景点游人如织,旅游业的繁荣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也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社会事业方面,葵涌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大鹏外国语学校等名校的落地,让当地学子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大鹏新区共建医疗集团,极大地提升了就医便利性,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人才房体系房源充足,23个城市更新项目同步推进,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新建的现代化小区,还是改造后的老旧街区,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居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葵涌,这座山海相拥的美丽之地,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蓬勃发展的现代活力;既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又有完善的社会配套。它是深圳的宝藏之地,是人们向往的生活家园和创业热土。未来,葵涌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的一颗璀璨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