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场大套没人敢到?原因与北宋抗金有关!废黄河记忆小时候在位于大套的外公家念书
更新时间:2025-10-05 09:07:01
天场大套没人敢到?原因与北宋抗金有关!废黄河记忆 小时候在位于大套的外公家念书,当时不情愿,原因是“大套是旱地没得米”。但与蔡桥相比,还是有其不一样的地方,令人不解,又令人不敢随意亵渎,一是一道大陡坡:谓“老堆”,二是一条河:谓黄河。老家为平原,突然出现的大陡坡显得很突兀,足有20来米高。在小时候的我看来,那就更高了,如山如崖。而且土质多为沙土,还有几个大沙塘在不停出沙,大舅就是在做运沙的生意。走在沙土地,软绵绵的,“咯吱”“咯吱”。兴趣来的时候,在上面兹泡尿,可以兹出一串坑出来。虽然想不明白怎么冒出这么个大陡坡,但对这个“老堆”是有好感的,因为上面种植了很多果树,尤其以苹果为甚。在挂果季节路过的时候,那是一片红黄相间,那是一路果香,那刻最希望的一件事,就是外公遇到熟人,说两句话:一是说“你家苹果不错”,二是夸我长得高,然后顺手摘过来几个苹果,那真是美了。上“老堆”七八里路,就到了外公口中的“黄河”。两边一样为沙地,植被不多。我当时已经知道黄河、长江概念,也知道“几”字形的黄河在北边。问外公,此地为何叫“黄河”,外公说“看看这土”,然后补充了一句:“这是废黄河。”为何叫废黄河?不得而知。当时废黄河上没有桥,过河全靠一条摆渡船,能上小车、摩托车。过河钱也不贵,记得是几毛钱。过了河,就到了“河西”,说话也不一样了,大姨家的表哥称外公为“河东外公爹”。最令我惊讶的是,外公领我们过河,却不付钱,忍不住问了下,外公笑而不语。这样,心里又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等大表哥买了拉风的250摩托车,串门变得潇洒起来,路上不仅有水果吃,还有汽水喝,也帮我大概拉直了“废黄河”的由来,大概就是黄河曾从这过,再详细就没下文了。准确答案,是到了大学重新关注才明确:1194年,在经历宋金的多次扒口后,黄河终于大决堤,夺淮河入海。黄河重新改道(1855年)北上山东后,这条入海通道就是废黄河了,也称黄河故道。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人为改道后,泥沙俱下,自然继续抬高河床。几百年中,“老堆”便出现了,也让我对“地上河”有了直接认识。黄河入海口,同样带来了大量泥沙堆积,形成了废黄河口的三角洲。因此,盐城沿海的大量滩涂也是与此相关。而学术上废黄河分为三段,第一段起点是河南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原来盐碱地竟是如此而来。中段位于淮安境内,下游位盐城滨海、响水境内。废黄河至滨海、响水的交界处——八套止,下游为人工开挖的中山河,向东北方注入黄海,位置在今天的月亮湾。历史是一环套一环。宋朝的金戈铁马,影响着家乡的地形地貌,更影响着先辈的人生足迹。1194年到1855年的661年,不敢想象先辈与黄河做了多少斗争,服了多少次徭役,多少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历经多少艰难才得繁衍生活。而黄河突然改道,又继续带来灾难,让废黄河大部分干涸,先辈又不得不与缺水作斗争,连大米都种植了不了,只能种玉米吃玉米面,天场大套也就成了所谓的没人敢到。再过废黄河,已经是10多年后,河上有了桥,不见了黄沙苍凉,满眼杨树绿,沙洲白鹭飞,老家的田园更多了几分超脱。外公家的田地也进行了水网改造,引废黄河水进行灌溉,终于可以种植水稻。那时那刻,突然对这条河心生敬仰,原来自己离母亲河这么近。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河称为苏北的母亲河也不为过。推着小车的老奶路过,主动给我让路,我让给了她,多好:环境未变,乡风未变。在外的盐城儿女、滨响儿女,请不要忘了这条河,不要忘了家乡。#黄河古道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