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文学小说作者张启华

更新时间:2025-10-04 07:35:13

长篇历史文学小说 作者张启华

《东方明珠神女林徽因》

第十三章·人间烟火 (上)

(原档案第十一)

第一节·杭城旧宅里的墨香

1916年春,杭州的雨丝裹着新茶的香气漫进林宅。十二岁的林徽因蹲在书案前,看父亲林长民握着狼毫笔,在宣纸上写“大江东去”——那是他为《申报》撰的社论,墨迹未干便被她偷偷拓下。

“阿徽,又在偷师?”林长民放下笔,笑着用指节敲她额头。他身着月白长衫,袖口沾着墨渍,却仍端得一派清俊。林徽因吐了吐舌头,把拓纸塞进袖中:“爹的字比先生的板书好看,我要留着长大盖房子时,刻在门楣上。”

林长民一怔,随即大笑。他从书案下摸出个檀木匣,取出本《营造法式》残本:“你娘说,你总盯着工匠修祠堂。这书是宋代的,你且翻着玩——但莫要弄坏了,这是你祖父当年在工部当差时抄的。”

林徽因接过书,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批注:“材分八等,以‘材’为祖”——那是祖父用朱砂写的,墨色已褪成淡粉。她抬头时,正撞进父亲温柔的目光:“我林家的女儿,要能看懂这些砖缝里的学问。”

窗外传来母亲的呼唤:“阿徽,该绣帕子了!”何雪媛站在廊下,手里攥着团青缎,鬓边的珍珠簪子闪着微光。林徽因慌忙收起书,跟着母亲往绣房走。路过前院时,她瞥见西厢房的窗纸上,贴着张新写的对联——“胸藏万卷书,心有千般月”,是父亲的笔迹。

第二节·梁门深院的春与秋

1928年冬,沈阳的雪下得急。林徽因裹着梁思成送的灰狐皮大衣,站在梁家老宅的影壁前。门楣上“梁氏宗祠”的匾额被雪覆盖,却仍能看出“忠孝传家”的刻痕。

“徽因,”梁启超从正厅出来,手里端着盖碗茶,“你公婆说,这房子是光绪年间建的,梁枋上的彩画还是当年的。”他指了指廊下的石凳,“你婆婆李蕙仙女士,当年怀着思成时,就在这儿晒过桂花。”

林徽因跟着梁启超往正厅走。堂屋中央挂着幅《松鹤延年》图,是她婚前为梁家绣的。李蕙仙迎出来,鬓角染霜,却仍穿着件墨绿旗袍:“徽因,快进屋,灶上煨着你爱吃的藕粉圆子。”

饭后,李蕙仙拉着她的手坐在炕头:“你和思成去东北,我让厨房腌了两坛酸黄瓜——东北冬天长,备着点开胃。”她从妆匣里摸出个红布包,“这是你公公当年在翰林院抄的《工程营造录》,他说你爱看这些老书。”

林徽因接过布包,指尖触到纸页上的小楷。她想起昨夜在旅馆,梁思成翻着她的《中国建筑史》手稿说:“你写的‘斗拱如诗’,像极了我爹说的‘字如其人’。”此刻,李蕙仙的话像杯热茶,熨帖着她因战乱而紧绷的心。

“母亲,”她轻声说,“我会把东北的古建都记下来,等打完仗,给您和父亲盖座小园子,种满您爱的桂花。”

李蕙仙的眼眶红了。她望着窗外纷飞的雪,想起儿子思成在信里写的:“徽因的手,能画飞檐,也能握手术刀——她比我们都坚韧。”

(本十三章未完待续)

(原档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