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考古专家齐聚杭州西冷桥畔,对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进行抢救发掘

更新时间:2025-10-04 07:35:11

1964年,考古专家齐聚杭州西冷桥畔,对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进行抢救发掘,但看到墓碑后众人却不禁感叹:我们被小说忽悠了几百年。

说起这座墓葬的主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著名的江湖绿林人士、声震景阳冈的打虎英雄武松武二郎。

人们对武松的了解,基本上都是受了《水浒传》的影响。

在小说里,武松的形象可谓是高大威猛、武艺超群,除了后来征讨方腊时少了一条胳膊,与敌人对阵的过程中几乎从无败绩。

而且,他气势豪迈、疾恶如仇,不畏强权、不惧奸恶,遇见不平提刀就上,不是血拼就是在赶往血拼的路上。

所以,有人说他是“专治不服的梁山平头哥”,“此生立于天地间,只有人怕我,未见我惧人,怼天怼地对空气,一身正气,全无惧意。”

总的来说,他的行事风格,总是给人一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畅快感。

可小说毕竟是虚构的,真实的武松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早在1984年,杭州官府征集民工修缮涌金门城墙的时候,无意间挖到了一副棺材。

千百年来,刨坟掘墓都是一件犯忌讳的事情,民工随即停了工,并把这件事上报到了官府。

官府派人赶到现场进行了一番考察,只发现棺椁上刻着“武松之柩”四个字,除此之外一无所获。

尽管没有好处可捞,但毕竟武松也算是个历史名人,在坊间很有影响力,官府也不能就这样放任不管,就把武松墓往边上挪了挪。

从此之后,杭州涌金门发现武松墓的消息就传了出来。

到了民国时期,上海滩的三个大亨,可能也是看透了自己以后的结局,很有可能像武松一样,被“朝廷”用完就弃之如敝屣了。

于是,他们就共同出钱,把武松墓移到杭州西冷桥畔。

到了特殊时期,武松墓曾遭到过破坏,直至1964年考古专家介入后,对武松墓进行了抢救发掘。

考古专家通过现场的石碑确定了墓主的身份,但同时也很好奇,真实的武松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是否真的如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呢?

随后考古专家翻阅了大量史料,逐渐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武松。

武松是河北邢台清河县人,出生于1055年,也就是宋仁宗赵祯时期的至和二年。

他出身寒微,家境十分艰难,但从小喜欢舞刀弄棒,也颇有一番武艺。

年龄稍长一点,他为了生活外出流浪,最终在杭州涌金门站稳了脚跟,靠着在街头表演武艺糊口。

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是个勤政爱民、清廉高洁的官员,经常身穿便服在城内体察民生。

他在涌金门闲逛的时候,见在街头卖艺的武松相貌堂堂、一身侠气,不禁心生爱才之心,将其聘入衙门成了一个都头。

武松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当职期间恪尽职守,深得同僚及民众的喜爱,不久后又被高权晋升为提辖。

如无意外,武松跟着高权好好努力,不说仕途上有什么高升,最起码端稳公门这碗饭不成问题。

只可惜,刚直的高权得罪了朝中权贵,最终落了个罢官免职的下场。

被高权提拔起来的武松,自然也遭了池鱼之灾,被新任知府赶出了公门,又成了一个生活不稳的街头艺人。

新任杭州知府名叫蔡鋆,据说此人的背景很深,似是北宋“六贼之首”蔡京的侄孙。

有了这层关系,其他的就不用说了,这个蔡鋆肯定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他早年在其他地方任职的时候,就是个无恶不作的纨绔,成了杭州知府之后更是无所顾忌,把当地搞得乌烟瘴气,百姓们苦不堪言。

武松虽然没了公职,但是侠义之心还在,为了伸张正义以身犯险。

尽管他出其不意除掉了蔡鋆,但也被府衙的官兵所捕获,最终在狱中受尽折磨而死。

武松死后被官府扔到了乱葬岗,当地百姓感念他的侠义,借着夜幕的掩护悄悄将其收殓,并埋在涌金门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个桥段,也并非作者的凭空杜撰,还真有那么点事实依据。

因为骄横跋扈的蔡鋆,生前被当地百姓称作“蔡虎”。

武松除掉了蔡鋆,可不就是相当于打死了一头老虎吗?

只不过,此“虎”非彼虎,不是那只“吊睛白额虎”,但两虎都吃人,打死也活该,实乃真“宋义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