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华北最被小看的古城

更新时间:2025-10-07 20:36:28

邢台,华北最被小看的古城。

泉水冒了三千五百年,这座城依然活得挺自在。

邢台有个响亮的称号——“华北第一城”,因为它的历史足足有三千五百年。但你别以为它是个老古董,这里的泉水还在咕嘟咕嘟冒泡,老街上照样人来人往。

当地人管邢台叫“太行泉城”,城里能看到泉水的地方真不少。百泉鸳水公园、七里河边上,总能见到散步的人。清晨和傍晚最热闹,大家爱来看水面上闪烁的阳光,或者清风楼的倒影。

泉水是邢台的魂“太行泉城”这名字可不是白叫的。城里藏着十六处泉眼,都是活水。最难得的是,这些泉水不是圈起来的景点,而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邢台把泉水都串起来了,形成了“一街一河五湖十六泉”的布局。你在城里随便走走,说不定在哪个巷子口就能遇见一眼泉。

历史都藏在细节里。邢台在商朝时候就叫“井”了,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好南关街区经过整修,现在成了热闹的地方,还能看到民国时期的样子。

这里的特别之处在于,历史不是锁在博物馆里的。很多我们熟悉的成语故事,比如破釜沉舟、武松打虎,其实都发生在这儿。

老手艺还在传承,邢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不少,光是列入保护名录的就有上百项。

南和的“抬皇杠”已经传了两千多年。最早是村民给军队送粮,后来变成了民间娱乐。六十四个年轻人抬着三十二杆皇杠,杠上的铜铃叮当作响,特别热闹。

沙河的皮影戏从元代就有了,现在还有老剧团在演出。秦乐琴团长是第十三代传人,已经在培养下一代了。

隆尧石村的泥塑更绝,一传就是六百年。有位手艺人开玩笑说,他家的房子、车子都是靠一双手“捏”出来的。

沙河还有个“葫芦小镇”,那里的人把葫芦玩出了花样——能画、能吹、还能做菜吃。

村里的老规矩,邢台保存着很多古村落,崔路村就是其中一个。村里的老房子都是明清时期的,每年正月十五,这里都要举办“提灯会”,这个习俗已经延续了四百多年。

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提着自制的灯笼出来巡游,队伍能排出去三四里地。最精彩的是“五龙戏珠”表演,五条颜色不同的龙在鼓声中翻腾舞动,每条龙代表一个家族。

吃在邢台,邢台的美食很有特色,这跟它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分不开。回族同胞带来了清真美食,山西移民带来了爱吃醋的习惯,形成了邢台“咸鲜微酸”的独特口味。

这里的物产也很丰富。隆尧的大葱、平乡的白菜都很有名。泽畔的藕特别好吃,又甜又脆。1958年农展会上展出过一根二十斤重的泽畔藕,被称为“莲藕之王”。

战国时的神医扁鹊在邢台首创了药膳,现在邢台还在发展中医药旅游,酸枣仁、金银花、山楂都成了当地的特色产品。

来邢台玩要注意这些,7、8月是雨季,出行前最好查查天气预报,别去没开发或者危险的地方。

邢台的住宿选择挺多,城里有一百多家酒店。你也可以找找有“泉城特色”的住处,体验会更特别。

邢台主打六张名片:历史文化、百泉生态、自行车之城、会展之都、扁鹊康养、爱情婚恋之城。你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来安排行程。

如果想看抬皇杠、社火这些民俗表演,记得提前打听好时间和地点,别跑空了。

在邢台,你能看到老手艺的新生命。隆尧石村的泥塑艺人给传统造型加入了现代元素,还开网店销售。沙河曹章村的妇女们在家门口做灯笼,把这门五百多年的手艺变成了养家糊口的本事。

走在邢台街头,老楼和新店挨着,泉水流过现代街区,这种新旧交融的感觉,或许就是这座古城最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