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饶州之鄱阳…/读古知今幼学琼林学习笔记/「小傅」读书笔记第38篇

更新时间:2025-10-03 22:05:34

【38】饶州之鄱阳…/读古知今《幼学琼林》学习笔记/「小傅」读书笔记第38篇

“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

—— 今日学习:“饶州之鄱阳…”

解鄱阳,须先知“饶州”…

饶州,

春秋时属楚,称“番邑”。

西汉时,更名鄱阳县。

东汉时,建安十五年,升为“鄱阳郡”。

隋,开皇九年,鄱阳郡改称“饶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而得名。

鄱阳湖,

因“鄱阳县”而得名。

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3960平方公里。

形成始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地壳陷落形成盆地,第四纪冰后期海侵,使盆地积水成湖。

早期,为古长江河段一部分,与江北古彭蠡泽相连,属长江拓宽河段。

先秦文献《禹贡icon》记载:“彭蠡既潴”,描述其蓄水功能。

彭蠡泽,位于长江北岸,是九江(长江分汊水系)的潴汇区,承担长江洪水调蓄功能。

西汉时期,长江主泓南移,江北彭蠡泽逐渐萎缩,但仍是重要水道,汉武帝曾“浮江过彭蠡”。

东汉时期,江北彭蠡泽,因泥沙淤积与长江分离,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误将长江南湖口断掐水域附会为“彭蠡泽”,实为鄱阳北湖之前身。

南宋永初二年,枭阳平原发生大地震,导致江水倒灌淹没枭阳、海昏两地,民间有“沉海昏,起吴城”之说。

注:枭阳平原,是位于今江西省北部鄱阳湖区域的一个古代冲积平原,历史上曾是人烟稠密的富庶地区,后因地质变迁和湖水南侵而沉入湖底,成为现代鄱阳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地震,使水域向南扩展至鄱阳县,形成鄱阳南湖雏形,隋大业三年,因湖水逼近鄱阳山,改称“鄱阳湖”!

唐末~北宋初期,气候暖湿多雨,长江倒灌加剧,湖水迅速扩张,形成“烟波十万顷”的壮阔湖面,近现代规模。

鄱阳湖,滋养了“鱼米之乡”,孕育了鄱阳“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之美誉…

鄱阳湖,境内有1067个湖泊,是世界白鹤的越冬地,拥有“一半草原一半花海”的奇观。

饶河(鄱江),连接鄱阳湖与长江,古代鄱阳港是瓷器、茶叶外运的黄金水道。

官窑瓷器,经此转运“海上丝绸之路”,鄱阳码头被称“水上丝绸之路”之起点。

鄱阳老街“十里长街半边商”,徽商云集,形成“上镇(景德镇)下府(鄱阳)”的经济格局。

宋代,饶州书院数量居江西第二(25所),鄱阳有鄱阳书院、芝阳书院等,南宋饶州进士达600余人,范仲淹任知州时,曾以“东湖为砚”建学,预言“二十后必出状元”。

现存,饶州府文庙(西晋始建),为江西最早公立学校,陶侃、洪迈等,都曾在此求学。

鄱阳人,参与景德镇制瓷业,清代瓷板画工艺闻名,中国陶业学堂(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1910年,创办于鄱阳高门。

鄱阳脱胎漆器,为国家级非遗,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称“中国工艺三宝”!

鄱阳湖还有“三宝”:

一宝珠湖银鱼,晶莹剔透,可作羹或炒食,富含钙质;

二宝湖野生藜蒿,清香脆嫩,多与腊肉同炒。

三宝春不老腌菜,仅产于鄱阳湖周边,色黑味浓,用于煮鱼或蒸晒成干菜。

此外,鄱阳湖还有“四季时鱼”(春鲇、夏鲤、秋鳜、冬鳊)和“鄱阳三鲜”(银鱼、鳗鲡鱼、凤尾鱼)。

鄱阳湖,以“浩渺接天”的意象,频繁入诗。

如宋代周弼笔下“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

杨万里则捕捉枯水期的静谧(mi):“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

丰水期则呈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磅礴(王勃《滕王阁序)

而范仲淹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更成为后世经典!

谢灵运的《入彭蠡湖口》以“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开山水诗先河……

如今,鄱阳湖湿地,被称“长江之肾”,其治理历程被赋予史诗色彩,从“水浑鱼少”到“碧波万顷”,印证着“绿水青山皆是宝”的生存智慧。

正如,湖边的石刻所言:“绿水长流,青山不老”!

#读书笔记#鄱阳游玩好去处# #鄱阳城市记忆# #鄱阳饶埠# #鄱阳命名巷子多# #鄱阳现状# #鄱阳县志# #鄱阳记忆# #鄱阳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