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之六:浮梁篇

更新时间:2025-10-02 15:42:14

旅行日记之六:浮梁篇

出安庆,地貌渐变。

深黛色的起伏山丘中隐现人家村落。

河流淡蓝,逶迤山中,眼前心中俱澄澈。

就在往鹰潭去的岔路口,我们决定下高速走一段国道。

突然变道,只因视线中出现了一个令我心跳的地名!

浮梁!

是的,浮梁!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浮梁呀。

当一个只在诗书里出现的地名,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想必你也难以抵挡其诱惑吧。

这就是自驾游的好处,可以随时改道。

原以为,一座现代化的县城不会有太大惊喜,可既然到了浮梁,我说什么也要买茶去呀。

某君说,你到六安买瓜片,到浮梁买金红,到了武夷山,茶铺一家接着一家,你不得搬一座山回去?

怎么说呢?

有些理呀,真的不必讲!

只是呀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买茶买茶,居然在这里又遇着非看不可的地儿!

又一个实打实的全国文保!

浮梁古县衙,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县衙!

这座县衙,始建于唐朝,历经多次毁建,现存建筑为清朝道光年间所修。

县衙采取了“三区六院”格局,有照壁、头门、大堂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细细看来,大有不虚此行之感!

尤其几幅对联,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来看其中两个:

其一:

法合理与情 倘能三字兼收广无冤狱

清须勤且慎 莫谓一钱不要便是好官

其二: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不要以为你不收钱,就是个好官了。

勤不勤?慎不慎?

多问几个为什么。

虽是那时文字,今日读来也颇耐回味。

尤其第二条,与当今“疑罪从无”的法治理念高度吻合,不得不概叹古人智慧!

还有一些对子,说尽大实话。

当官的为民的,读了之后都会心生感慨!

比如:

吃百姓之饭 ,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 ,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好一个“地方全靠一官”!

这绝对是为政为人的经验之谈!

最值得一提的,是县衙旁边的育正堂。

育正堂,又名浮梁察院。

始于唐代,是封建时代定期依法监察地方官员履行职守,惩治职务犯罪的独立机构。

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机构”这几个字!

虽然它就在浮梁署院群的旁边,但不隶属于浮梁县衙,属于独立机构。

不受县衙管制,直接听命上级,形成了独立的监察体系!

在全国现存封建时代县级监察机构衙署中,这是唯一一座察院遗存,因此特别珍贵。

身为体制中人,深谙太多“弯弯绕”,看着“育正堂”三个字,本人肃然起敬!

经过正襟危坐的办公区域,就到了云淡风轻的后花园“逸园”。

这里也有一幅对子:

明月双溪水 春风满院花

是不是一下觉得神经放松了许多?

放眼望去,小径亭阁,就觉得,当个县太爷,其实真的不错不错哟。

这后花园内,还有一个好去处,名唤”香山别墅”。

这座别墅始建于康熙年间,为了纪念白居易而建。

白居易是真的与浮梁有缘啊。

原来,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曾任浮梁县主簿,白居易常常往来于浮梁和洛阳之间。

白居易在《伤远行赋》中记载了从大哥白幼文手上领取微薄的俸禄和粮食,负至洛阳奉养母亲和弟弟,以及他往返浮梁与洛阳的经历。

赋曰:“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予负米而还乡。出郊野兮愁予,夫河道路之茫茫……”

足见白居易与浮梁缘分不浅。

心满意足的游完这座古县衙,去找一家茶社,完成在浮梁购茶的心愿。

浮梁县呀!

它有着“世界瓷都之源”、“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

这里是古代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

而唐代的浮梁茶也曾闻名天下,留下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美名。

这正是:

不轻别离不重利,我也浮梁买茶去!

#我的旅行日记# #美好旅行地# #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