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常州金坛区的一处现代渔业科技园,游客们正透过玻璃栈道俯瞰脚下翻涌的海洋

更新时间:2025-10-01 14:32:48

在江苏常州金坛区的一处现代渔业科技园,游客们正透过玻璃栈道俯瞰脚下翻涌的“海洋”——数以万计的鲈鱼、鳜鱼在循环水养殖池中游弋,配合灯光投影与数字声效,呈现出奇幻的“海底剧场”。这种将工业化养殖与沉浸式体验结合的创新模式,正是常州“现代农业+文旅”战略的缩影。通过重构传统农业场景,这座江南古城正书写着新时代鱼米之乡的产业升级故事。

常州的渔业变革始于对传统养殖业的科技赋能。在智能化循环水养殖基地,鱼池水温、溶氧量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AI系统精准调控投喂节奏,使单位水体产量提升3倍,能耗下降40%。而真正引发关注的,是这些“黑科技”场景向文旅价值的转化。

当地龙头企业打造的“渔光之城”项目,将养殖车间改造为科普长廊,游客可体验VR探秘鱼群迁徙、参与自动化投喂,还能在透明工厂观摩鲜鱼加工成预制菜的全流程。这种“可视化生产+场景化消费”的模式,让原本封闭的农业链条变成开放的经济生态圈。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园区接待研学游、亲子游超12万人次,衍生出的渔文化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在溧阳市别桥镇,连片的稻渔共生田化身“立体画廊”。春季插秧时节,游客挽起裤脚体验“浑水摸鱼”;秋收时分,金色稻浪中架起观景平台,无人机表演与渔火灯光秀交替登场。这种“农业打底、文旅塑形”的实践,让每亩农田综合收益从纯种植的3000元跃升至1.2万元。

更具突破性的是“共享渔场”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消费者可在线认养专属鱼塘,实时观看养殖过程,成熟后选择配送鲜鱼或兑换度假村消费券。这种“云养鱼+在地消费”的闭环,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又为乡村旅游导入稳定客源。目前常州已有23个村庄接入该体系,带动200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4.8万元。

常州的探索不止于产业融合。在武进区国家级水产科技园,5G技术将养殖数据转化为动态艺术装置,5米高的数字水幕实时演绎鱼群生长曲线;AR导览系统则重现唐代《渔具图谱》中的传统捕鱼技艺。这种“科技+文化”的双重解码,让农业遗产焕发新生机。

“我们不是在造景点,而是在重建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项目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开发更多农事剧本杀、渔村元宇宙等业态。据常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2023年全市农旅融合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15亿元,乡村旅游人次同比增37%,一幅科技赋能、文化铸魂的现代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展开。

这场从田间到云端的变革证明,当农业跳出单一生产维度,与文旅、科技深度耦合,鱼米之乡的千年基因便能迸发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常州的实践,或许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具想象力的解题思路。#智能养殖研学# #水产养殖展# #常州农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