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群体农作
更新时间:2025-10-01 08:35:01
#济宁头条#又见群体农作
老家在邹城市中心店镇的乡村。今天回老家看望父母,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两处远远看到群体在农田劳作场面。
农田里,十几个妇女在一块劳动,分工协作,说说笑笑,气氛和谐。
一处劳作场地离路较远,加之又在树林之中(为播种农作物,那田间的树都被锯去了树冠,仅留树干),我没看清他们在干什么。
在另一处劳作现场,看到人们正在栽种一种绿油油的禾苗。我很好奇,心想马上要结冰了,这时节能栽种什么禾苗?我走近看看,原来他们在栽种元葱。老板站在地头,正指挥着劳作的群体。他告诉我,自己流转了500余亩土地,根据行情种些经济作物。耕作等重体力活都由机械完成,零散的轻体力活雇佣百姓,大部分是家庭妇女。每人每天工钱六七十块,还要免费提供一顿午饭。
这种集体农作的场面,一下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四十多年前。那是我的青少年时代,那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以生产队为一个集体,一个生产队的百姓,可以说是朝夕共处,一同下地,一同劳作,一同收工。
几十号人集体劳动,场面是十分热闹的,家长里短,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大家相互间十分了解。
农忙季节,大家顾不得回家吃饭。生产队会在劳动现场地埋下锅灶,炖一锅萝卜,每人一碗,烧一大锅汤,谁喝谁盛。主食则是从村里送来的,饭前,家家户户把主食、碗筷用包袱皮包上,送到生产队指定场所,生产队有专人把这些包袱送到工地。大家吃一锅菜,喝一锅汤,家境好的可吃上油饼、玉米窝头等,而大部分人则吃地瓜干煎饼。有的家人,还会在包袱里带上个咸鸡蛋等,各户生活差距,野餐现场一目了然。
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校每年放四个假,较现在的学校多了麦假和秋假。从上一年级起,每到麦假和秋假,我就跟着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学生参加集体劳动,也给工分。我们生产队,壮劳力每人每天6分。我最早参加劳动时,每天挣2.5分,十岁左右时涨到了每天3.5分。
我家人口多,劳力少,年年分粮吃不上平均。所以只要学校没课,父亲就让我跟着下地十劳作。挣工分虽少,“放屁就添风”,我应该是同龄人中那个时期跟生产队出工最多的。跟着生产队集体劳作,我收获过快乐,也吃过不少苦头,当然,在与左邻右舍的相处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很多场景,至今难忘!
生产队体制取消后,在农村,就很少见到集体劳作的场面了。而如今,随着时代进步,农业发展,土地集约经营渐渐兴起,家庭农场越来越多。农民把地流转出去,男劳力外出打工挣大钱了,而家庭妇女,干罢家务,就到家庭农场打工,挣点小钱,补贴家用。
农民到家庭农场打工,交通工具改善了,或骑电动车,或骑电动三轮车。中午吃饭,不用再自带干粮了,更不用吃地瓜干煎饼和清炖萝卜了。一份带肉的菜品,大白馒头随便吃,这是几十年前想也不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