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是安徽桐城的地方俚语,说明了桐城人民的精神文化

更新时间:2025-09-25 16:28:14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是安徽桐城的地方俚语,说明了桐城人民的精神文化,事实上桐城当代人才辈出,大美中国,带我们走进桐城,中华文都。

文都桐城:在墨香与烟火间触摸千年文脉

当晨雾漫过龙眠山的轮廓,桐城的老街便在石板路的叩击声中苏醒。粉墙黛瓦间飘来的不只是炊烟,更有朗朗书声穿透时空——这座皖江之畔的小城,用"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朴素箴言,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一部关于坚守与传承的传奇。

漫步桐城文庙,元代的飞檐仍在承接晨曦,朱红梁柱间仿佛还回荡着明清学子的诵读。这里是"天下文章,出于桐城"的起点,方苞手握狼毫诠释"义法",姚鼐在讲堂上阐述"考据、义理、辞章"的真谛。两百余年里,桐城派的笔墨如皖水汤汤,滋养出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散文洪流。那些泛黄的文稿里,藏着的何止是文字技巧,更是一代代人对"文以载道"的虔诚守望。

转过文庙街角,六尺巷的青石板在时光里被磨得温润。"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早已超越了邻里纷争的语境,成为刻在桐城人骨子里的哲学。窄巷两侧的墙垣爬满青苔,却比任何高楼都更显巍峨——在这里,礼让不是退让,而是一种穿透世俗的精神高度。

龙眠山麓的晨光里,总能看见奇特的交融:晨读的学子与赶早市的农人擦肩而过,书店的墨香混着隔壁肉铺的烟火气。朱光潜先生曾说"慢慢走,欣赏啊",或许正是这般文耕与农桑的共生,让桐城的智慧既有书卷气,又带着泥土的芬芳。当慈云桂院士在实验室里为巨型计算机编程时,他指尖的代码里,或许仍藏着幼时听来的耕读故事。

暮色中的桐城最是动人。老街的灯笼次第亮起,照亮门楣上"诗书传家"的匾额,也照亮墙角晒着的谷物。晚风掠过稻田,送来的不仅是稻花香,还有远处学堂传来的《论语》章句。此刻方能懂,"穷不丢书"是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富不丢猪"是对生活本真的敬畏,二者交织,便成了这座城最动人的经纬。

若你厌倦了都市的喧嚣,不妨来桐城走走。在这里,每一块砖都藏着典故,每一缕风都带着墨香。当你站在六尺巷的尽头回望,会忽然明白:真正的富足,从来是既有书斋里的星辰大海,也有田埂上的脚踏实地。这,便是桐城给每个寻访者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