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年,19岁的汪曾祺在酷热的夏天从上海出发,途经香港、越南
更新时间:2025-09-24 12:37:25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年,19岁的汪曾祺在酷热的夏天从上海出发,途经香港、越南,辗转南下,最后抵达昆明。在昆明考大学时,考前却染上了疟疾,还是恶性的。
汪曾祺出生在1920年的江苏高邮,那地方是个小县城,家里条件还行,父亲做点绘画买卖,祖上有点地和生意,让他从小没愁过吃穿。1926年他进县立第五小学,学业上国文拔尖,数学马马虎虎,家里也没太管。他常接触父亲的画作和书籍,慢慢对文学感兴趣。1932年升到高邮县初中,学校环境一般,他在那几年开始多读些课外书,养成阅读习惯。
1935年考上江阴南菁中学,学校古旧,他适应得快,继续学业。抗日战争打响后,学校迁到苏州,他跟着去,新校区临时凑合,课余他翻看现代文学,特别是沈从文的书,让他下定决心往文学方向走。1937年左右,他试着写短篇小说,积累经验。家庭支持他求学,尽管战乱交通乱,他坚持完成中学课程。1939年高中毕业,他收拾行李,准备去西南考大学,目标直指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那里有他看重的老师。
高邮家庭氛围注重文化,父亲汪菊生娶过三次,第一任生下他,第三任生下弟弟汪海珊。他小时候接触书画,父亲示范时他旁观学习。初中阶段学校组织活动,他参与朗读,积累表达能力。南菁中学时期,宿舍简单,他晚上复习,早起自习。战争迁校,他坐火车转移,途中休息。阅读兴趣深,他借书浏览。这些基础让他有底气投考大学。汪曾祺后来回忆,早年经历让他对市井生活熟悉,影响写作风格。他不是天才型,但坚持阅读,让他逐步形成文人气质。家庭富裕让他无后顾之忧,专注学业。
夏天那年,汪曾祺从上海坐轮船出发,行李简单,船上乘客多,他吃船供饭食。航行到香港,转船去越南海防,气候潮湿,他注意防蚊。海防上岸后,乘滇越铁路火车,车厢硬座,窗外丛林山峦。他带矿泉水瓶饮用,避免当地水源。火车前行,经过老街入境,尘土大,他掩鼻。几天后到昆明,街道尘土,他安顿下来,准备考试。
不久身体出问题,发热头痛,体温超四十度,四肢无力,寒热交替。他去医院,医生检查,用606药物治疗,护士护理。他注射强心针,吞药片。几天高烧反复,他勉强坐起。出院前喝蛋花汤,支撑起身。考试临近,他脚步虚浮进考场,握笔书写,凭积累完成卷子。交卷后没抱期望。结果录取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第一志愿实现。
这段旅程让他经历战时艰辛,途经多地,交通不便。他选择海路陆路结合,避免陆上风险。昆明气候干燥,与上海不同,他适应过程染病。疟疾严重,医院条件有限,他坚持考完。录取后进入中文系,开启新阶段。
进入西南联合大学,汪曾祺选沈从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听讲记录。但其他科目他常缺席,成绩一半及格一半挂科。大学制四年,他读五年,因体育英语不及格留级。晚上图书馆待到天亮,翻书浏览。闲时去昆明茶馆,点茶观察行人。毕业时补考体育英语,通过后离开。
昆明七年,他写短篇小说,如《复仇》《绿猫》,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学校环境自由,他不爱上课,逛黑龙潭、金殿、大观楼。联大老师多,如闻一多、朱自清,他接触文论。沈从文指导,让他近距离学创作。成绩差,但积累多,后来成作家基础。他视联大为转折,没联大不会成作家。
1946年汪曾祺离开昆明到上海,投递简历没工作,情绪低落,与家人分离。沈从文寄信斥责软弱,鼓励用笔写作。他继续求职,1947年发表《鸡鸭名家》。1948年去北平,失业半年后进历史博物馆,整理文物。1950年调北京市文联,编辑《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审阅稿件。
1956年写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63年参与《沙家浜》改编,人物塑造生动。写作成支柱,保护家人。80年代创作活跃,发表《受戒》《大淖记事》《异秉》,高邮题材多,受沈从文影响。小说散文闻名,被视京派代表。1985年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96年顾问。
1997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留下小说3卷、散文3卷、戏剧2卷等。全集12卷,收入全部作品。后期作品淡雅,市井烟火气强。他不追潮流,坚持风格,影响当代文学。
汪曾祺一生经历战乱到和平,早期现代主义,后期传统融合。作品多写高邮,忆旧交游。饮馔书画兴趣广,文人转变明显。散文如《蒲桥集》,小说《邂逅集》《晚饭花集》。他视沈从文为导师,联大七年烙印深。逝世后,研究重点在40年代现代主义和80年代转变。
他的写作接地气,描市井人物文人气,不夸张。后期小说如《王全》《看水》,短篇为主。戏剧成就大,改编京剧入木三分。生平无大波折,但坚持创作,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