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秋池润人心
更新时间:2025-10-07 12:13:42
和谷秋池润人心
初闻“和谷秋池”这四个字,猛地一听,倒像是一位东瀛雅士的名讳,带着几分清寂的书卷气。其实不然,它是深藏在巴中光雾山腹地的一处康养酒店。这名字自有其渊源:“秋池”二字,取自当地一处天然水泊之名,那里曾是旧时文人墨客流连唱和之地,酒店用它,是接了历史的地气,也点了自家枕水而居的景致;“和谷”则源于这片森林康养小镇的整体命名,内里含着“万物和谐,山谷共生”的东方理念。名号一解,那分先入为主的异域感便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脚下这片土地的温润回响。
我的再度来访,是在一个秋日。光雾山的秋,是那种浓淡总相宜的泼彩画。天是整块毫无杂质的蓝,像一块刚被山泉洗过的蓝宝石,澄澈得叫人心底也跟着明净起来。云则悠悠的,一团一团,如新絮,如软缎,闲适地缀在天幕上。山峦层层叠叠地向着远方铺展,林间的色彩已然醉了几分,绿是底色,黄是点染,红则是酣畅的泼洒,每一种颜色都饱满着生命最酣畅、最绚烂的力道。酒店便依着这山,临着一面清亮的湖,悄然坐落。十九座木屋,不着痕迹地散落在山与湖的臂弯里,轮廓温厚,不像现代建筑那般张扬,倒真像是山林自然张开的、一枚枚孕育珍珠的贝壳。
湖水是静的,清澈见底,时有天鹅悠然而至,曲项向天,或是在水面上划开几道优雅的涟漪,那份从容,仿佛是这山水画卷里早已定格的笔意。岸上草木蓊郁,空气吸进肺里,带着植物清甜与泥土微腥的混合气息,刹那间,人便仿佛走进了陶潜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尘嚣尽洗。
据说,这些木屋出自国际建筑师的手笔,巧妙地将北欧的简约与本土的质朴融于一炉。建材是远道而来的云杉与樟子松,木纹天然,散发着淡淡的松香。于是,这酒店本身,便仿佛是从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红叶是窗外热烈的馈赠,木屋是室内温暖的包容,二者相映成趣。上一次与战友同来,白日里我们沿山赏景,或在牌桌上战个酣畅淋漓;入夜后,便是一番“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逍遥,那番惬意,至今忆起,唇边仍会泛起笑意。
下榻的客房,有湖景与山景之分。我偏爱这全木的结构,四壁、顶棚皆是温润的原木,让人恍若栖息于一棵巨树温暖的腹内。陈设是简约的,但深眠的床垫、精致的卫浴,又在细节处透露着对身心的体贴。尤其是那临窗的浴缸,备好了一次性泡澡袋,可容你浸在温热的水中,看窗外湖光山色,将疲惫尽数交付。小小的露台上,设着榻榻米茶台,捧一杯清茗,便可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当作一味最好的茶点,细细品咂。这里的客房,各有其名,“秋水”、“巴山”、“秋池”、“和谷”……仿佛每一间,都收纳了一段山水的精魂。夜宿于此,耳畔是微风吹过林梢的簌簌声与偶尔的鸟鸣,抬眼望去,是无垠的星空。四时之美,就在这静谧中被一一收纳,化作了心间的悠然。
此番正值国庆,我还特意去了一趟附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这矗立于川陕交界处的建筑,是一座沉甸甸的、用信念与牺牲铸就的历史丰碑。馆内陈列着朴素的文物、已然泛黄却目光坚定的图片,以及详实的文字。行走其间,那段烽火岁月仿佛穿透时光,如一部厚重的黑白影片在眼前浮现。我仿佛看见了,那“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双双当红军”的动人场面,听见了一曲“一县成军”的悲壮传奇。
是了,那些长眠于此的先驱者,他们的英名与山河同在,永垂不朽。他们当年所怀抱的坚定信念,所做出的无私牺牲,无不是为了换取今日我们所能享有的这份和平与繁荣。眼前这光雾山的宁静秋色,这“和谷秋池”里的片刻安然,不正是他们当年浴血奋战时,心中所憧憬的图景之一角么?念及此,心中便涌起无限的敬仰。这份由热血淬炼而成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更值得我们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里,将它静静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