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老残游记(二十八)扬州篇2——去过杭州西湖,扬州咋的又有个瘦西湖
更新时间:2025-05-29 12:24:04
新时代老残游记(二十八)扬州篇2——去过杭州西湖,扬州咋的又有个“瘦西湖”,究竟有多瘦?带着这个问题,到扬州的第一站便先来了这个所在一探究竟。
瘦西湖的门票旺季是100元,60—70岁的老年人优惠减半,70岁以上的才免门票。在我们山东,60岁以上的都是门票全免,而江浙这么富裕的省份只是给了半价优惠,想咱山东真不如人家这里会过日子。
没想到的是,今天恰逢世界旅游日,扬州各大景区都免门票,来着了。
在景区门口先看了瘦西湖的介绍。概括起来说,这汪湖水原名叫保障湖,是自隋唐以来历代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水域,与杭州西湖的肥阔相比,这里狭窄细长,故曰“瘦西湖”。再加上清朝的文人诗作的张扬,便促成了这“瘦西湖”的名声大噪。
进入南门首先踏足的是长堤春柳。这里是沿着湖岸延伸的一条长堤,堤上一溜柳树,春天杨柳依依间或桃花红红,成为瘦西湖春日美景之一。只是眼下时令已过,杨柳依旧随风起舞,不见了那桃花儿红红。
漫步柳堤不远处便到了徐园。这园子是为纪念参加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派人杀害的军长徐宝山而建的一座“园中园”,园内有荷池、馆轩、亭阁,尤其门额上题写的“徐园”二字,字体一楷一草,别有风味。
过徐园便是小金山。这小金山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岛上有月观、吹台、琴室等建筑,山顶有一亭名曰风亭,是俯瞰瘦西湖景色的绝佳之地。
再往前走就是凫庄。凫庄其实就是一个小岛,据说民国时期的一个乡绅别墅建在上边。这里四周被湖水环绕,庄上亭、榭、廊、阁小巧精致,山、池、木、石点缀得宜,站在凫庄上,可将瘦西湖的景色尽收眼底。
过凫庄即到了五亭桥。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桥上有五座风亭。据说每逢满月之夜,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有一个月亮,堪称奇观。现在是大白天,月亮自然是看不上了。
站在五亭桥向南看便是白塔,待到跟前看,人太多还要爬坡,没进去。
不觉走进了玲珑花界。宋朝有“洛阳牡丹,广陵芍药”的说法,这里就是广陵芍药的所在。此处有水榭、轩厅、花圃、曲廊等典型江南风格的建筑,只可惜花期已过,只见游人,不见芍药。
出花界即到了熙春台。老子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由此得名“熙春台”,寓意着盛世欢愉之景。其中,这里的“春台明月”,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
心心念念的二十四桥,今天终于见到了。凡是喜欢古诗词的没有不知这二十四桥的。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把这座桥渲染的名扬天下。
这二十四桥,既不是24座桥,也不是拥有24个桥洞。它就是一座桥,而且是单孔桥。只是这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台阶24级,处处对应了数字“24”。看这桥委实貌不惊人,规模小且朴实无华,要不是那诗人名句,充其量也就是一座古石桥而已。可见,任何事物一旦文化加身,其价值不可估量。
过二十四桥来到静香书屋。这里是乾隆年间盐商的旧筑,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常常光顾的地方。进的里面,但见假山、亭阁、水榭、廊桥错落有致,当然少不了水池,而且还有瀑布飞流。
时至中午,饥肠辘辘。找了个僻静处独自吃了自带的午饭,有花生小米酥饼、牛肉罐头、黄瓜和西红柿,倒也营养全面,就是缺瓶小酒。
午饭稍事休息后继续前行,又游走了望春楼、万花园、扬派盆景博物馆、唐罗城西门遗址、宋井、水系微缩园等景观。这时已经到了审美疲劳的程度了,都是走马观花的走下来了,图片也懒得拍了。
总得印象,瘦西湖瘦的就是相当于一条河道,妙就妙在弯弯曲曲、蜿蜒迂回。水中有岛、岛内有水。水阔有小岛、地大有水巷。四周绿意葱茏,处处楼台亭阁。几步一小桥,满湖都是船,而且每个景点都有文化内涵。这绝不是一般的湖泊能比拼的,更不是所有河道所具有的。与杭州西湖比较起来,各有千秋,更有味道。
由于今天免门票的缘故,游人如潮,擦肩接背。除了老年人,更多的是年轻人。我就纳闷了,他们不上班、不做事了吗?今天是星期一。
自南向北走完全程,用了6个小时的时间。出了北门,乘公交车返回宾馆休息。说实话,累的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