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陕西特产水晶饼的由来

更新时间:2025-05-28 10:30:30

寻访陕西特产水晶饼的由来

作者:陈必成

许多到古城西安观光打卡的游客,在返程时几乎都要买上若干盒味美香甜的水晶饼作为馈赠亲友的首选礼物。

近日在渭南市博物馆,新疆游客李女士和家人观展时,发现一记载水晶饼与宋朝宰相寇准有关的文字,不由感叹这小小的糕点竞蕴含着千年厚重的历史。

据渭南相关史料记载,水晶饼最早出现在宋代关中地区的下邽县(今渭南市下邽镇),当时与燕窝、银耳、金华火腿齐名。相传北宋名相寇准(961一1023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探亲适逢50大寿,乡亲们为他祝寿时敬献上一种晶莹透亮的点心,上面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寇准十分感动,即取名为“水晶饼”。

元代时,水晶饼已从陕西远销至京、津等大城市。到了清代末年,渭南同义栈的张彩凤对水晶饼的传统配方进行了改良,使其以“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清香适口”的特点而闻名。后来,水晶饼的制作工艺传入西安,并在众多面点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进,逐渐成为“秦式糕点之首”。

清光绪末年,慈禧太后避难到西安,曾在广济街口闻香停车,品尝了德懋恭生产的水晶饼甚为赞赏,将其钦点为朝廷“贡品”,德懋恭生产的水晶饼因此声名鹊起。

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德懋恭,原址位于西安市西大街216号。创始人姓李,是清光绪初年咸阳籍进士李岳瑞先生的族侄。他曾在“东福盛”酱醋店当学徒,后在西大街南广济街口开了酱货店兼营糕点。李岳瑞以“予懋乃德”之句为店铺命名,寓意注重商业信誉、谦恭待人、期望事业茂盛发达。

解放初期,德懋恭因经营萧条于1953年歇业,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重新开业并实行公私合营。文革期间,德懋恭曾几度更名,直到文革结束才恢复原名。德懋恭创始人及后人精心钻研各地糕点配方和制作工艺,制作出了选料考究、口味纯正的水晶饼。其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制馅、制皮、包裹、烘烤等多道工序。馅料晶莹透亮,犹如水晶。

德懋恭水晶饼成品以其“金底银帮鼓鼓腔,红色印章盖中央”的独特外观和“皮酥馅足,滋润适口,油多不腻,糖重渗甜,且带有浓郁的玫瑰和橘饼清香”的特点,成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糕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德懋恭因限量供应水晶饼而引发群众排队抢购,1982年西安市市长特批扩大生产。1994年,德懋恭迁址大庆路15号;1998年,投资600余万元在小白杨南路18号建立发展为西安唯一保持手工传统工艺制作糕点的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

2006年,德懋恭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07年,水晶饼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在陕西不仅有德懋恭最著名的水晶饼品牌,还有全盛斋、秦品轩、福同惠、秦圣等水晶饼品牌。德懋恭在传承传统糕点制作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开发出珍珠水晶饼、四色水晶饼、老公饼、老婆饼等多个老幼皆宜的系列新产品。

水晶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陕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