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平寨村(贵安新区平寨旅游)
更新时间:2025-04-13 14:35:01
俯瞰平寨村。记者 石照昌 摄
位于红枫湖上游的贵安新区湖潮乡平寨村,其历史可追溯至洪武十年(1377年)。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政权下令征剿贵州。陈姓始祖陈应麟作为守粮官,随军运粮入黔。大军先攻占罗施鬼国(即罗甸),后陆续向南打通屯堡一带,为军队屯军、屯粮奠定基础。南征五载,粮草未受损失,贵州防尉使特嘉称陈公为“陈粮之臣”。平定贵州后,陈应麟的子孙先后落业定居于花溪龙潭寨、三桥后坝、花溪竹林寨,雍正末年(1725年)迁至平寨村定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陆续迁入这里,平寨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大家庭。
平寨村虽地处偏远,但得益于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新中国成立后,平寨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1958年开始,为了支持国家建设红枫湖水库,平寨村村民易地搬迁并在新址上开始新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克服重重困难新修建农田灌溉设施、学校、村委会办公楼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发展农旅休闲产业。
如今的平寨村有桐木、黑土、平寨、韭菜塘四个村民组,居住着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82.6%,全村总户数221户,常住人口1118人。
走入平寨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它们或古朴典雅,或色彩斑斓。无论是墙上的彩绘,还是门楣上的雕花,无不展现着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现在,平寨村村民虽然住进现代化的房屋,但仍然保留了不少传统元素,使得整个村庄有古朴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
走进平寨村,就像走进一个手工艺博物馆。这里的布依族和苗族妇女,用她们的巧手,将山间的草木、田间的谷物,编织成一个个生动的图案,绣制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布依族的刺绣,以精细和雅致著称。在她们手中,丝线仿佛有了生命,跳跃在布料上,编织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那些花鸟、鱼虫、山水,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布依族群众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苗族银饰,以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设计闻名。每一件银饰都是手工打造,从熔银、锻打到雕刻、镶嵌,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
在平寨村,手工艺制品不仅限于刺绣和银饰。布依族妇女还擅长编织草帽、草墩、茅草扫把和筲箕等生活用品。苗族同胞则善于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编织,如用包装带编织背篼、提篮等,既环保又实用。
平寨村每年正月十一至十四的“跳年场”节和“六月六”布依族庆祝活动,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六月六”这一天,布依族群众都会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通过祭祀、歌舞、山歌比赛、酒令比赛、包粽子比赛等形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平寨村一块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902年)的碑刻记载,平寨村的苗族“跳年场”节源于清代光绪年间,是苗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是苗族群众聚会和男女青年交流思想、感情、才艺的方式之一。如今,每年正月十一至十四,平寨村的苗族群众都会相聚共庆“跳年场”节。其中,正月十一为开场栽花树,苗族同胞按照民族习俗行祭拜礼,正月十二至十三清晨,苗族群众结队前往,在“跳年场”载歌载舞欢庆节日。
2023年,平寨村因地制宜谋发展,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积极打造油菜花、葵花、荷花“三花”种植模式,实行“村集体+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变资源为资产、变产品为商品,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2023年,平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与2022年相比翻了一番。今年,平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25万元以上。
记者 梁俊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