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笔记苗圃森林
更新时间:2025-06-02 07:31:32
#分享城市新鲜事#保定笔记:苗圃森林
梁东方
五月中旬的雨后上午,明媚的阳光和同样明媚的树木花草在天地间无限展开,连带着置身其中的人也心胸也被展开。每一处都让人欣喜,无由地欣喜,不是因为人间事而是因为光线与色彩而欣喜。可偏偏就是因为光线与色彩而来的欣喜就会自然地蔓延到人间事上去,无他,仅仅因为感受的主体就是人。
我和父亲另辟蹊径,离开人流如织的赛道,拐向远望之下天际线上层层叠叠都是树冠的田野深处,果然在颠簸破烂的小路经过一系列麦地菜地之后,就拐进了密密的森林中。
南城这一带的森林是被规范过的,之所以这么判定是因为森林之间有横平竖直的小路,小路穿过隧道似的黑森林,也经过在仿佛在森林中开辟出来的一块块农田菜地。菜地在周围都是高墙一样的树木围绕之下,显得整齐,在从来都是一望无际一马平川的平原上也显得奇特。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明白,这里的森林不过是苗圃。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苗圃,一般的苗圃还会不断更新,会保持适当的间距,这里的苗圃则杂花生树郁郁葱葱,一棵棵不是很小的树紧紧的挨在一起,把脚下的土地占得满满的,很有点万木扶疏、浓荫蔽日的森林之状了。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靠近城市,随时都可能被征地开发。种上树还是比种庄稼蔬菜获得的补偿上算吧。不管什么原因,反正现实里就是有了这么一大片堪称广袤的森林。骑车或者徒步,穿行在这样的森林里,是比其他任何被公认的景点都不差甚至更好的审美享受。尤其在华北平原上,这种穿行森林的享受是非常稀罕难得的,让人一发现、一走进去先就激动起来。
一步一步地走进森林,每一步都尽量走得慢一些,每一步都像退回去重新走一遍。生怕森林的面积不够大、道路不够长,三步两步就已经穿了过去。好在这一片森林与偶然发现的美景总是一闪而过的规律不同,它比想象的要大,一时半会是走不出去的,可以尽情探索、流连、盘桓。
森林当然是绿色为主,但也不乏红色。紫叶李的叶子其实是红色的,是红得发紫的那种紫。它们未来作为景观树点缀在生活场景里可能也是美的,但是最美的时候我相信还是这样簇拥着站成一大片、一道墙的苗圃时代。紫叶李的红色的叶子成了整个森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调色元素,将其他树木的绿色、将翻耕过的土地的褐色、将天空的蔚蓝都用自己的色块给衬托得更加分明。红色的紫叶李就是整个森林中的花,花田也好,点缀在其他树木中的几棵也好,都是让森林贴地的绿色的云团般的存在顿时鲜亮起来的点睛之笔。
在森林里,阳光稀疏斑驳,蓝天只存在于头顶上枝叶的缝隙里,往往只有枝叶互相掩映之下不规则的一片一段,但蓝天却是森林里一切光影的源头,它被密密的枝叶阻挡拦截之后为人筛下的是比阳光下低好几度的颐和从容。尤其这样五月中旬的雨后骤然开始灼人眼目的阳光之下,走到林子里来就像是走回了四月的春和景明,又远远比那时候要青翠碧绿馥郁芬芳。这是有多久没有体会过森林中的感受了,呼吸顺畅、眼目清澈、心绪飞扬,人好像重生一样正源源不断地获得这个世界可能予人的最美好馈赠。
开辟在森林空地上的菜园会有树枝插成的篱笆,会有一扇拆迁剩下的木门,会悬挂着过年的时候用过的灯笼,简陋的围护之下,蔬菜和蔬菜头顶上五月的青葱树冠一样,一尘不染。一畦一垄之间都透着主人的内敛的趣味而非一味为了收获而进行规模化的扩张。这些菜地大概率都是务农一辈子的老人不舍土地的一点点“自留地”,是他们每天来往于森林、至少在客观上天天享受到这里的美景的理由。
除了苗圃和菜地的主人,这里也的确是极少有外人光顾的。这么好的季节、这么好的天气,外人都在被社会话语规定过的审美场地里,极少有我们这样逸出那样的被社会话语固定的轨道的闯入者。
有意思的是,城市里、城市周边也有些原来是苗圃后来改建成了公园的所在,一旦经过路面硬化和除草除杂树的所谓精细化管理,就再也没有了原来作为自然苗圃的时候的野趣,没有了现在这样深入林中每一处都必然不大一样,每一棵树也都更多地顺从着天地的照拂而不是人类的简单几何规则要求。
在这样的林子里行走,哪怕是走着走着没有路了只好原路返回也是有意思的。在这样的林子里行走,哪怕有的地方还残留着泥泞弄了一脚泥也无所谓,丝毫不会影响充满期待、不断发现,从有新的风景收获的快乐进程。在有缺陷的非公园环境里的一切,比那些哪怕是无懈可击的公园都更让人流连忘返。这当然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公园建设的指导方针从来都是横平竖直、绝对一致的过分强调人类干涉痕迹的存在,消灭了大自然本身的婆娑与无限可能性,也更是因为野生风景本身已经越来越稀缺,一旦有所发现便会被放大到欣喜若狂的程度。未来风景审美的道路一定会在公园之外更加注重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的适度保护、美的保护,大树不再被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砍伐,道路也未必逐一硬化,在有用的种植之外也可以适当保留一点空地,哪怕是轮作的空地。那也许才是人们真正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