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鼎村考察记
更新时间:2025-10-09 03:45:32
大鼎村考察记
2025年9月27日,秋风送爽,气候宜人,怀着敬仰圣贤的心情,儋州曾子书院筹备组一行八人,走进历史悠久的洋浦开发区古村落大鼎村。对大鼎村的历史文化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考察之旅。
进入洋浦开发区,新修建的环岛高速公路道路宽敞,四通八达,昔日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的儋州北岸,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和海南自贸港的优越政策的指引下,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让人感觉到这里的前途实在是不可限量。这里曾经是海南政治、经济、文化的萌芽之地。汉代楼船将军杨朴在这里登岛,修建了海南第一城儋耳故。多少朝廷决策是从这里签发,驰向全岛。直到唐朝初年。也就是说,从汉代至唐朝初年,近300年里,这里曾经是琼岛的省委省政府。假以时日,新英湾区一定会是海南的重要城市。
走进大鼎祠堂,庄严肃穆的祠堂前右边,矗立着一座颇有年代感、非常具有儋州特色的敬字塔。塔体深黑而斑驳,厚重。儋州地区自古重视文化教育,珍惜纸笔墨纸砚,已写好的纸张不能乱扔。一般是放在敬字塔里烧掉。儋州许多祠堂都立有敬字塔。海南现存的古塔,儋州几乎占了一半。祠堂是近几年重修的。正厅庄严肃穆,放着历代本村历代祖先的神位。我们在最多众多的神位中,寻找那两位曾经名动一时的两位举人公。曾宝举人的神位赫然刻着“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这一官职在古代社会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最高长官为国子监祭酒,官阶为从四品。明代国子监祭酒不仅要求学识渊博、品德方正,而且对仪容也有特殊的要求。一般都仪表堂堂,人中龙凤。海南名贤,一代大儒邱濬。和定安解元王弘诲,曾任过国子监祭酒。曾宝公能够位列如此官职,足见其学识品德之优秀,这也是古代儋州人民的无上光荣。曾宝致仕后,还乡创办义斋书院,买田五十亩,用于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义斋书院是儋州地区有记载的最早的私人书院,曾恩公的牌位,虽不写其官职,但据儋州志记,曾恩官广西藤县教谕。教谕为一县儒学最高长官。同时期的儋州曾氏举人曾廷举,明洪武朝承任正七品给事中。明代皇帝为加强对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监察,每部设六科都给事中。尽管品级较低,但却拥有重要的权利。这包括皇帝交办工作的督察权,参与官员选拔,参与御前会议,以及审理有罪官员等。都给事中还有一项特殊的权利:封驳权,如果他们认为皇帝的旨意不妥,可以拒绝执行,这一权利是即使是六部尚书也是没有的。这项权力使给事中在朝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三位明初举人和明崇祯朝举人“儋耳硕士”水井人曾开,合称“曾称四隽。除了这四位举人,明清两代,儋州曾氏曾经产生四十多名贡生。
参观完大鼎村祠堂,我们一行来到附近的楼坡古村遗址。进入古村遗址,地势高起。来龙有势,让人感觉到这的确是一个好村基,这里曾经是一个几十多户人家的村庄,当地非常有名的科举名村。岁月沧桑,物换星移,村落早已荒废。早听族中人说,这里尚有一块非常有特色的,古功名石牌坊。我们穿过树叶茂茂密的古村道,来到这块非常有岁月感的石牌坊前。石牌坊用当地黑色玄武石精心砌成。长约3米,高约3米出头。石牌坊的横额两面均有刻字,一面刻着“智慧”两字,一面刻着“福惠”两字,这应该是儋州现存最早的古功名石牌坊。这一方古老的石牌坊据说有着一个非常神奇的科考逸事。曾经有一年,楼坡口村的8位书生赶考,因为人数众多,需要一名同村的后生做生活照顾。这名后生一路照顾书生们的生活学习,一面跟着这些书生学习。到考场,这名书生也参加考试,结果一行九人皆都金榜题名,一时传为佳话。这也是当地流传“八个书生,九个功名”的传奇故事,如今村落早已人去村空。只有这一方古老的石牌坊向人们默默地诉说村庄往日的辉煌。自古兴废皆有定数,满地残砖断瓦,令人感慨。
走出楼坡口古村,我们一行又来到了盐田曾氏大宗祠即曾悦文化纪念园,陪同李忠旺院长参观。李院长对大宗祠的各处建筑兴趣浓厚。无论是雄伟壮观的大门还是精工细雕的敬字塔,还有蕴含着深厚历史的对联、祖先图像和匾额,都让李院长驻足良久,仔细拍摄并详细的询问。李院长退休前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新华书店协会秘书长,世界华人精英联合会副主席。是一个学养深厚、人脉广泛的文化大家。尤其擅长国际交流会议,文化发展大战略。儋州曾子书院在创办的过程中,能够与李院长,练博士、大学练校长有缘,能够获得他们的谆谆教导,这是何等的难得与可贵!我们也应该加倍珍惜、加倍努力,精诚团结,各尽其力,争取早日让儋州曾子书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