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深度自驾游之十二秋风掠过杀虎口,右玉精神染绿洲
更新时间:2025-10-09 02:38:01
山西省深度自驾游之十二:秋风掠过杀虎口,右玉精神染绿洲
今日的旅程,从都市驶向边关,一路秋色作伴,去触摸一段“走西口”的苍凉历史,也见证一个“换新天”的绿色奇迹。
一、征途:一路向北,秋意渐浓
早上不慌不忙地享用完早餐,八点五十分,我们驱车驶离大同,前往那个在历史书本和民歌中回荡的名字——杀虎口。近三小时的车程,却是一段视觉的盛宴。一出大同市区,景致陡然一变:秋风萧瑟,原野苍茫,路两旁的白杨树叶片尽染金黄,如同列队的士兵披上了金色铠甲。远处,黄绿相间的低矮山丘连绵起伏,如同一幅巨大的油画。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座白色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山脊之上,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现代而富有诗意的点缀。车轮滚滚,我们仿佛正驶入历史的深处。
二、怀古:杀虎口的沧桑与叹息
十一点四十五分,抵达杀虎口。杀虎关古称参合口。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康熙皇帝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改名为“杀虎口”。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这里曾是明清时期“走西口”的必经关隘,见证了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辛酸与希望。
我们首先参观了右玉博物馆。馆内虽不大,但通过文物和资料,清晰地讲述了“走西口”的历史脉络以及右玉县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的生态蜕变史,为接下来的参观做了很好的铺垫。
随后,我们登上了旁边的长城遗址。脚下的砖石残破不堪,站立其上,朔风劲吹,放眼望去,沟壑纵横。遥想当年,戍边将士在此守卫疆土,逃荒民众由此踏上未知前程,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
接着,我们寻访了西口古道和杀虎堡。古道石板上模糊的车辙印尚可辨认,而杀虎堡则是一片令人唏嘘的景象——它似乎是一个半途而废的旅游开发项目,仿古建筑未能完工,显得有些破败与“烂尾” 。这份未经雕琢的苍凉,反而更真切地传递出历史的原味,比过度修复的景点更能引发沉思。
下午两点,在停车场旁的小店吃了一碗热乎的刀削面,暖了暖身子,也暖了暖被历史浸染得有些发凉的心。
三、惊叹:右玉的绿色“魔法”
下午两点四十分,我们离开杀虎口,前往右玉县城。三点三十分入住汉庭酒店后,我们决定去体验著名的“右玉精神”的成果——南山公园。
这座公园堪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典范。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山水相依、绿树成荫的宝地,曾经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我们从西门驾车进入,在公园内绕行。园内湖泊如镜,层林尽染,亭台点缀其间,景色之美,完全超乎我们对塞北边城的想象。从东门驶出时,心中满是震撼与敬佩,右玉人民数十年的艰苦奋斗,真的创造了绿色的奇迹。
四、饕餮:舌尖上的右玉味道
傍晚五点四十分,我们来到离县政府不远的凯盛食府,品尝当地特色。右玉羊肉以其肉质鲜嫩、毫无膻味而闻名,果然名不虚传。再配上造型独特的晾衣大饼,面香十足,筋道可口。这一顿地道的晚餐,为充满历史感与生态启示的一天,画上了一个温暖而满足的句号。
晚七点,返回酒店休息。今日,我们在杀虎口秋风中聆听历史回响,在南山绿树下感受时代精神。明日,将奔赴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老牛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