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水吴山融一园易园寻幽记

更新时间:2025-10-01 22:16:25

蜀水吴山融一园:易园寻幽记

陈常见

成都的晨光里,易园像一枚被时光打磨的玉,半藏川西的烟火气,半含苏州的云水心。黛瓦翘角裁过蜀地的云,曲桥流水牵来吴门的风,青石板上未干的露,正映着两地的月——它从不是对谁的复刻,而是山河与文人,共同酿出的一坛陈年酒,一开坛,便醉了时光。

“清”是园的眼。一池碧水如宣纸,把廊柱的影、花窗的纹、竹梢的绿,都细细晕染成淡墨画。偶有锦鲤摆尾,搅碎满池天光,却又很快归于澄澈,像人心被琐事惊扰,终在平静里找回本真。你站在池边看影,影也在池里看你,人与园、虚与实,在此刻轻轻相拥——原来世间所有的“清”,从来不是孤立的净,而是万物相融的通透。

“幽”是园的魂。曲径绕着芭蕉走,转角遇着修竹斜,连风都要放轻脚步,怕踩碎了青砖上的苔痕。日光透过雕花窗,在地上织出细碎的锦,你若停下听,能听见叶尖凝露滴落的声,能闻见墙角幽兰悄悄吐的香。这份幽,是热闹人间的一扇小门,推开门,便把车水马龙关在外面,让奔忙的灵魂,在竹影花香里,慢慢长出温柔的根。

“寒”是园的骨。不是冬雪压枝的冷,是青瓦映月的清寂,是梅枝横窗的瘦劲。川西的暖风,裹着吴地的清寒,让每一片瓦、每一块石,都有了刚柔相济的气。就像人生总要经几场霜,才懂寒后的梅最香,苦后的甜最醇。易园的寒,是藏在暖里的风骨,是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从不是温室里的娇嫩,而是经风历雨,仍守着一份清劲的姿态。

“静”是园的心。雨打荷叶不慌,风过竹林不吵,连檐角的铜铃,都只在风大时轻轻晃一下,怕扰了园里的静。这份静,不是空无,是草木自在生长的从容,是山水默默相守的安然。你坐在亭里,看云影在池上慢慢移,会忽然懂:静不是躲出来的,是在喧嚣里,仍能守住内心的节奏——就像这园,立在成都的烟火中,却把心,安在了千年的文人梦里。

走累了,倚着朱红的廊柱歇脚,忽见一片落叶飘进池里,带着川西的暖,载着吴地的凉,慢慢漂向水中央。原来易园最妙的,从不是“像”谁,而是让蜀的厚朴与吴的婉约,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彼此成全。就像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活成别人的模样,而是在岁月里,把自己的故事,酿成独有的风景。

离园时,衣上还沾着竹香,心里却装着满园的清幽。原来易园不是一处景,是一颗心——一颗在尘世里,仍愿为清、为幽、为寒、为静停留的心。若我们都能把这样的心,种在自己的日子里,便无论身在何处,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山河岁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