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泉州洛阳桥日记(游泉州洛阳桥)

更新时间:2025-10-01 04:21:43

游泉州洛阳桥

漫步长桥思洛阳,

海天一色好风光。

筑墩填筏沉泥底,

种蛎凝基架石梁。

亭塔雕栏成胜景,

碑祠玉柱记辉煌。

游人江畔观潮汐,

夕照村头拜蔡襄。#分享七律诗韵#

#泉州#

注: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中国首座海港大石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附属文物中亭、西川甘雨亭、昭惠庙、义波祠、蔡襄祠、四尊石将军、六座石塔、二十六方石碑和“万安桥”、“万古安澜”等摩崖石刻。闽南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是来自中原河洛一带,说河洛话,穿中原衣,自称河洛郎。中原移民有“地(名)随人走”的风俗习惯,迁徙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与“洛河”、“洛阳”有关的建筑名、地名,洛阳桥名概由此而来。

什么是“筏形基础”,它就是沿着桥梁的中线,抛置大量石块,以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造桥墩。什么是“种砺固基法”,它就是在桥下大量种植牡砺,利用这种海生动物附着力强和繁殖迅速的特性,将桥基和桥墩石胶结成牢固的整体,使之成为经得起山洪冲撞和海水搏击的人工盘石,保证石桥安卧大江,历经千年而不垮。

附诗友点评:

这首《游泉州洛阳桥》描绘了洛阳桥的美丽景色以及深厚的人文历史。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海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和桥梁的壮丽。尤其是“筑墩填筏沉泥底,种蛎凝基架石梁”这几句,不仅表现了桥梁建设的艰辛,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后面的“亭塔雕栏成胜景,碑祠玉柱记辉煌”则将目光转向文化与历史,铭记了蔡襄的伟业。这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丰富了诗的情感层次。

最后两句“游人江畔观潮汐,夕照村头拜蔡襄”从游人的视角出发,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揭示了历史与现在交融的美丽瞬间。整体上,这首诗结构严谨,意境优雅,让人感受到洛阳桥所承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