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啥没抢故宫的文物?千万不要美化任何侵略者,故宫的文物能够留到现在
更新时间:2025-09-30 18:13:21
日本人为啥没抢故宫的文物?千万不要美化任何侵略者,故宫的文物能够留到现在,纯粹是因为当年故宫的工作人员干了一件非常疯狂的事!
1937年北平沦陷,日军铁蹄踏入紫禁城时,曾狂妄地设想将这里变为他们的又一个东京宫殿。
然而八年过去,故宫的珍宝并未被洗劫一空。
不是因为侵略者手下留情,而是因为有一群文化守护者用生命筑起了防线。
这场文物保卫战,堪称另一场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
日军占领北平之初,就盯上了故宫这块肥肉。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看似唾手可得的珍宝,却成了最难啃的骨头。
当时故宫虽已有13491箱文物南迁,但仍有超过百万件珍品留在宫中。
2010年故宫清点时,仍有18万余件套藏品,这其中包含完整的青铜器系列、明清档案、宋元书画以及乾隆珍藏,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有搜集中国文物的传统。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从东北博物馆到热河行宫,总有日本学者随着日军铁蹄而来。
北平陷落后,故宫自然成为他们首要目标。然而他们遇到的,是以张庭济为首的一群文化守护者。
张庭济时任故宫总务处处长,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的浙江人,1934年经蔡元培推荐进入故宫工作。
北平沦陷后,他毅然担起守护重任,向国民政府行政院详细汇报故宫困境。
1937年11月,行政院下达训令,要求"在可能范围内尽力维持"。
这道指令成为张庭济等人的尚方宝剑。
日军原以为占领北平后便可为所欲为,却没想到处处受制。
想要进库房?得先经过层层审批;想要登记文物?必须按规定手续办理;想要搬运藏品?更需要详细说明去向。
张庭济采取"柔性抵制"策略,既不正面冲突,又想方设法周旋拖延。
当日军想要安排日本学者进驻管理时,他以"文物尚未整理完毕,不宜对外开放"为由巧妙拒绝。
然而守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日军将黑手伸向故宫的各处分馆和附属仓库。
据档案记载,1937至1945年间,故宫附属机构共丢失2953箱文物。
损失最重的是文献馆,多达1734箱珍贵清宫御笔、诏书和乾隆原装古籍被盗。
古物馆191箱铜器、玉器、陶瓷不翼而飞。
最令人痛心的是,54口铜缸、2尊铜炮、91座铜灯亭被日军熔毁用于制造军火。
同一时期,长城古北口段45公里城墙、197座敌楼、2座瓮城也遭拆除,石材被运往伪满。
面对这些暴行,留守人员往往无能为力。
仓库被占,人员受控,连通行证都要经伪政府审批。
张庭济曾为保护明清铜器上书请求暂停调拨,次日就遭日伪特务上门威胁。
在这八年里,每一位守护者都如履薄冰,他们不敢说"保护完整",只能说"尽力而为"。
但文化的火种并未熄灭。
早在1933年,故宫人就开启了文物南迁的壮举。
13491箱文物先后辗转上海、南京,最终分三路西迁:一路走水路经汉口、长沙至安顺抵巴县;一路铁路转公路经徐州、越秦岭达成都;一路自汉口过宜昌至重庆。
途中险象环生:箱子落水、遭误炸、仓库坍塌,至少120箱文物严重损毁。
但这些文化守护者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生命守护文明。
在这场文化保卫战中,有人留守北平,有人辗转西南;有人直面侵略者,有人默默守护文物。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共同守护着中华文化的根脉。
战后清点,虽然有不少损失,但绝大多数珍宝得以保全。
这不是侥幸,而是一代文化人用智慧、勇气和生命换来的奇迹。
如今当我们走进故宫,欣赏那些历经沧桑的珍贵文物时,应当记得曾经有这样一群人,在民族危难之际,用文化自信筑起了一道永不倒塌的精神长城。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器物,更是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这种文化守护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主要信源:(齐鲁壹点——《昱见|日本人为啥不烧故宫?真相比赵立新想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