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行系列之徒步灵谷峰

更新时间:2025-09-29 20:13:10

毅行系列之徒步灵谷峰

听闻山友去西藏,去世界公认的神山冈仁波齐转山,奈何限于自身条件的束缚,只好去号称本地的“诗山”灵谷峰附近溜达,再次接受乡土人文风情的熏陶。

灵谷峰景区,距抚州城区十五公里的路程,山不高,海拔高程区区三百二十多米;占地也少,方圆仅六平方公里,横跨东临区与金溪县境内,因有了许多文人墨客如临川内史王羲之、抚州刺史颜真卿、临川才子晏殊、王安石、汤显祖等竞相至此,流连忘返,吟诗遗墨而声名远播,故又号称“诗山”。

用过早餐,从市内乘坐十八路公交车直达灵谷峰山脚下的东临区湖南乡梅岗村。

公交车停靠站台后,我们便弃车徒步绕过梅岗小学、村支部,沿“三八"水库一路到南岸古村, 山路蜿蜒,翠竹掩映,葱葱郁郁,伴着丝丝薄雾,好似进入了人间仙境。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手握登山杖穿梭于竹林之间,似乎有一种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之感。

一座古村,历经岁月的洗礼,背负着属于自己的往事。一座古村,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味大山深处的原始风情。一座古村,作为深山的隐者,走过了四百多年日日夜夜。这就是梅岗南岸古村,掩藏于灵谷山峰中段的山旮旯里,莅临于湖南乡“三八”及“五四”两座水库之间。

刚踏入南岸村看到的是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妥妥的建设新农村。我有点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方向,好在顺着石板路往里走,一片古朴的地方一点点出现在眼前。陈旧的村口,没有高大的牌坊,没有明显的村名标识、更没有穿流的人来过往,只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屋檐下闲谈,同时注视着我们这群从城里来的陌生人。

脚下的路是历经数百年残缺不全的石板路,每一块青石板都失去原来的棱角,被磨得发亮,石板的缝隙里长满青苔,一步一步的走在青石板上,鞋子敲击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在安静的古村更加清脆空灵,古村还是那个古村,所有先人遗留的事物都昭示着这座百年古村的历史与沧桑。

“有堂皆井”是明清时代宅院中的一大特色。天井,一幢宅院的心。这种明清式的民居天井变化多端,布口方位宽窄不一,正是这精心构建的方寸天地,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两条长廊之间留一口天井,下方挖一口小池再布置些许花木草鱼,惬意生活其实也不过如此。天井把整个居家贯穿,让气息流动,让视野通透,把户外的阳光与草木、流水的自然意蕴引到家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虽然只是过客,但也感受到了古村历史的静谥,日子像首歌一样慢慢流淌,每个人都过得不慌不忙,把身心沐浴在这里,发呆、放空,记得来时,内心还夹杂着外界的浮躁,离开时已是一片安宁。

所谓的徒步,其实是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的极致体验。其意义,在于发现未知的风景和未知的自己。

一行人,绕横亘金溪、临川两县区的灵谷峰山脚行走,没有喧器的闹市、没有东来西往的车辆、没有令行禁停的红绿灯、没有工作安排,没有计划,没有思想负担,什么都没有....就只有天地和自己,安静而又温暖。

继续沿着山脚行走,朝灵谷峰挺进,身后是一排排苍翠的竹林青叶,远处是绵绵委延的青山,绕过山道的转角处,便走进了源头村,就像跨入一道历史的门槛,古老的村落,斑驳的古墙,众多的古迹,一条条青石板路穿街串巷弯弯曲曲地牵引着我们探寻那昔日千年古村的风韵,一边是大自然的田园风光映衬着古老的村落,一边是古朴而宁静,和谐生态,俨然又一处世外桃源。

庄重肃穆的徐氐祠堂耸立于古村的制高点,守护族人在这一方土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紧临祠堂的古建则是私塾。祠堂是一个传承家族历史及香火延继的寄托场所,而私塾则是育人知识的学堂,两者相依相伴,相得益彰,足见徐氏先祖对家族后代的淳淳希翼。

曾经多少年,多少人,多少情,多少泪都渗透在了这个村庄的角角落落,和这片红土地融为一体。如今,古宅调零,随处可见残垣断壁的落魄,这般荒芜的景象,仿佛日夜在诉说着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和徐氏族人那坚毅却也无力回天的信念....

我一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走,也在繁华和凋敝之间切换,就如同在自己的现在和过去之间穿梭。而我,也是一个喜欢文字喜爱户外运动的爱好者,闲暇时用毫无章法的表达抒写着我一直在户外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