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巨浪如排山倒海香港高楼晃动台风桦加沙下的湾区抗风实录
更新时间:2025-09-28 05:33:02
深圳巨浪如排山倒海 香港高楼晃动:台风“桦加沙”下的湾区抗风实录
2025年9月24日凌晨3时,深圳湾畔的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反复冲击着防波堤,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与此同时,30公里外的香港尖沙咀,多栋百米高楼出现明显晃动,居民家中鱼缸里的水划出剧烈波纹,这场被气象专家称为“近十年最强”的台风“桦加沙”,正以17级阵风肆虐粤港澳大湾区,在深港两地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抗风印记。
深圳:双红警报下的巨浪围城
“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浪!像一堵水墙直接压过来。”驻守深圳大鹏湾海事监测站的李师傅紧握着摇晃的观测仪器,声音在狂风中几乎变形。9月23日8时30分,深圳市海洋发展促进中心同步拉响风暴潮和海浪红色警报,这是继2018年台风“山竹”后,深圳首次启动双红预警响应 。
监控画面显示,深圳东部近岸海域掀起3.5至6米的巨浪,大鹏湾某滨海浴场的防鲨网被瞬间撕裂,20米长的金属护栏如纸片般被巨浪卷走。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施工现场,施工队紧急加固的巨型脚手架在浪涌中剧烈震颤,现场负责人赵工程师带着12名工人冒险拆除悬空模板:“浪头翻过临时围堰时,整个工地都在晃,我们必须抢在最高潮位前清理高空隐患。”
截至24日中午,深圳西部岸段出现360厘米高潮位,逼近历史极值。南山区蛇口渔港内,12艘小型渔船因缆绳断裂被浪头抛向岸边,消防救援人员穿着救生衣蹚过齐腰深的海水,用钢索固定失控船只。市应急管理局数据显示,全市已转移低洼地带居民2.3万人,开放应急避难场所187个,储备饮用水、压缩饼干等应急物资逾50万份。
在深圳湾口岸,海关关员顶着狂风加固查验通道大棚,防风网被阵风撕开多个大口子。“最危险的是10点左右,一波5米高的巨浪漫过堤岸,瞬间淹了停车场入口。”现场值守的关员王磊回忆,他们用沙袋在3分钟内堆起临时挡水墙,成功保护了通关设备。截至当日14时,深圳全市沿海道路已封闭23条,地铁2号线蛇口港站等3个站点暂停服务。
香港:十号风球下的高楼震颤
几乎与深圳巨浪同步,香港天文台在24日凌晨2时40分紧急悬挂十号飓风信号,这是年内第二次亮起最高级别风球。维多利亚港内,8米高的巨浪反复撞击着尖沙咀海滨长廊,混凝土护栏出现长达15米的坍塌,飞溅的水花甚至溅到了4层楼高的商场橱窗。
“感觉整栋楼在左右摇晃,杯子里的水洒了一地。”居住在九龙湾38层公寓的陈女士紧紧抓着门框,她家的落地窗帘被狂风灌得鼓起,窗外的空调外机发出刺耳的轰鸣。香港工程学会现场勘查发现,中环国际金融中心、铜锣湾时代广场等12栋超高层建筑出现明显晃动,最大摆动幅度达20厘米,未超出0.2%的规范允许值 。
凌晨4时许,尖沙咀一栋旧式商厦的玻璃幕墙被狂风击碎,玻璃碎片如雨点般坠落。消防处紧急出动300名救援人员,利用绳索技术在楼体外侧设置警戒区。“风太大了,站在地面都能感觉到气流拉扯,我们花了两个小时才清理完危险区域。”现场指挥官黄警官介绍,此次台风已造成全港17处幕墙破损,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交通系统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港铁东铁线落马洲段因露天轨道受损暂停服务,仅隧道段维持有限度运营;香港国际机场取消532个航班,约8000名旅客滞留。民政事务总署开放的47个临时庇护中心迎来1273名市民,其中不少是独居老人和海滨商户。在大澳渔村,警员划着冲锋舟转移被困渔民,当地录得的198公里/小时阵风,刷新了2018年台风“山竹”创下的纪录。
科学解码:为何高楼会晃动?
“台风天高楼晃动未必是危险信号,反而体现了建筑的抗风设计智慧。”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建国解释,现代高层建筑普遍采用“柔性结构”设计,通过允许一定幅度的摆动来消解风力冲击,就像竹子在风中弯腰而非折断。
此次香港高楼晃动与深圳赛格大厦2021年的振动现象有着本质区别。2021年5月18日,深圳355.8米高的赛格大厦突发晃动,经专家排查,起因是桅杆风致涡激共振与大厦主体结构形成频率耦合,导致高阶弯扭组合振动。而此次台风引发的高楼晃动,属于正常的风荷载响应,正如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会长黄泽恩所言,30层左右的建筑摆动20厘米仍在安全范围内,且建筑物料留有足够安全系数 。
气象数据显示,台风“桦加沙”中心气压低至915百帕,实测极大风速达75米/秒,超过高铁运行速度。这样的强风作用于高楼时,会形成周期性的涡旋脱落,当涡旋脱落频率与建筑固有频率接近时,就会引发明显振动。不过专家强调,只要摆动幅度未超出规范限值,且建筑沉降、倾斜率稳定,就不会影响主体结构安全。
双城联动:湾区应急的协同力量
面对台风威胁,深港两地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展现出成熟的协同抗灾能力。9月23日晚,深港边境管制站建立实时信息通报机制,同步关闭落马洲、福田等4个陆路口岸,并预留紧急通道用于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