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八次救命计刘邦能赢,全靠这波神操作!

更新时间:2025-09-19 19:45:53

张良的“八次救命计”:刘邦能赢,全靠这波神操作!

我读资治通鉴,一开始并不觉得张良这个人有多厉害,但是反复把历史线条拉长了看,张良的谋略真不愧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一生给刘邦出的主意很多,但真正扭转局面的,可以归结为八次关键建议。每次都在刀口上,少一步刘邦都可能提前出局第一次发生在西进路上。刘邦想绕过宛城直扑关张良警告:不拔宛城,后路必被楚军截断。刘邦回师强攻,拿下宛城后才放心继续西征,等于先拆掉了家门口的地雷第二次是峣关。秦军死守关口,刘邦要硬攻。张良让郦食其先带重金买通守将,趁对方松懈连夜奇袭,结果以极小代价破门,比项羽早两个月进入咸阳,抢到了“先入关者为王”的政治资本这前两次还只是开胃菜!刘邦进了咸阳,看着秦宫的美女财宝就走不动道了,非要住在宫里享乐。樊哙劝他他不听,萧何劝他也没用,最后还是张良去了,一句话点醒了他:“你是想当富家翁,还是想夺天下?”这话直接戳中刘邦的软肋他这辈子的目标可不是守着一堆财宝,是要当皇帝!张良接着说,项羽还在外面呢,你现在享乐,不等于告诉天下人你跟秦朝一个德行?刘邦这才猛醒,赶紧封了秦宫,还军霸上,顺便搞了个约法三章一下子赢了关中百姓的民心你说要是没张良这一劝,刘邦早被项羽当“秦二世第二给灭了第三次更险!鸿门宴那回,项羽本来都打算第二天就派兵打刘邦了,项伯偷偷跑去找张良报信,想让他赶紧逃。张良要是自己跑了,刘邦必死无疑,可他没这么干,反而拉着项伯去见刘邦,让刘邦赶紧跟项伯结为亲家,还装模作样地敬酒道歉。第二天鸿门宴上,范增好几次给项羽使眼色,让项庄舞剑杀刘邦,都是张良暗中示意樊哙闯帐,用“大行不顾细谨”的话帮刘邦解围,最后又找机会让刘邦借上厕所偷偷溜走。这一套操作下来,把刘邦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要是张良当时稍微犹豫一下,刘邦早成了项庄剑下的冤魂第四次是刘邦被封为汉王,去蜀地的时候。好多士兵觉得蜀地偏远,半路就跑了,连韩信都差点走了。刘邦整天愁眉苦脸,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张良却跟他说,你得反过来想,蜀地地势险要,正好可以养精蓄锐,而且你得把栈道烧了,让项羽觉得你没心思东出,这样他才会放松警惕。刘邦听了他的话,烧了栈道,还拜韩信为大将,后来才有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好戏。要是没张良这招“藏拙”,项羽早把刘邦的这点家底给端了第五次是刘邦跟项羽打彭城之战,56万大军被项羽3万精兵打得落花流水刘邦坐着马车逃跑,连亲生儿女都差点扔下车他逃到下邑的时候,跟身边人说“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捐出去,谁能帮我打败项羽张良立马推荐了三个人韩信、彭越、英布。他说韩信能打仗,彭越能在项羽后方搞骚扰,英布是项羽的部下,最近跟项羽闹矛盾,只要把这三个人拉过来,项羽必败。刘邦照着做,果然这三个人成了打败项羽的关键力量。你看,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张良还能准确找到破局的关键,这脑子是真厉害第六次是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跟刘邦说“我想当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正被项羽围着打,一看信就火了,张嘴就要骂。张良赶紧踩了他一脚,凑到他耳边说“现在咱们管不住韩信,他要是反了,咱们就完了,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为真齐王,让他安心帮咱们打仗”。刘邦立马反应过来,改口说“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的”。就这一脚,稳住了韩信,要是当时刘邦真把韩信骂了,韩信说不定真就反了,那刘邦想打败项羽,简直是做梦。

第七次是项羽被围垓下之前,刘邦跟韩信、彭越约好一起出兵,结果到了约定时间,这俩人迟迟不来,刘邦又被项羽打败了。他急得团团转,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这俩人是嫌你没给他们好处,你得跟他们约定,打败项羽后,把陈县以东给韩信,把睢阳以北给彭越,他们肯定会来”。刘邦照办,韩信和彭越果然立马带兵赶来,最后把项羽围在了垓下。要是没张良这招“画饼”,刘邦这辈子都别想灭掉项羽。

第八次是刘邦统一天下后,想把都城定在洛阳。好多大臣也觉得洛阳好,交通方便,还是周朝的旧都。张良却站出来反对,说洛阳地势平坦,容易被人攻打,而关中地势险要,四面都是关隘,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土地肥沃,能养活百万人口,是真正的“天府之国”。刘邦听了他的话,把都城定在了长安,后来的事实证明,张良是对的——汉初的七国之乱,叛军就是因为打不进关中,才被平定的。要是把都城定在洛阳,说不定汉朝早就被叛军推翻了。

这八次建议,每次都卡在最关键的节点上,少一次,刘邦都可能走不到最后。张良厉害就厉害在,他不光能看到眼前的危险,还能想到长远的布局,而且每次都能精准抓住人心——不管是刘邦的野心,还是韩信、彭越的欲望,他都摸得透透的。

以前读历史,总觉得刘邦运气好,有韩信、萧何、张良帮忙,后来才发现,张良才是那个“定海神针”。韩信能打仗,可他有时候会犯糊涂;萧何能管后勤,可他不懂谋略;只有张良,不管什么时候,都能保持清醒,在关键时刻给刘邦指一条明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